咏怀古迹其三_咏怀古迹其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第三首诗因昭君村而哀叹其人的遭遇。诗人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于是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语言特色是: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当中主要是运用了对比与反衬的表现手法,通过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王昭君身死前后的巨大差异,表现出她身世的坎坷;再用周围广阔的环境反衬出昭君墓的凄凉和孤寂,将王昭君的悲剧情节展露无遗。
《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哀思与怀念。以下是诗的主要内容概述:
1. 地点背景:诗的开篇描述了昭君村的地理环境,群山万壑奔赴荆门,昭君生长的村庄依然存在。
2. 昭君的离去:诗中提到昭君离开汉宫,远嫁至北方的沙漠(朔漠),与紫台(皇宫)相隔遥远。
3. 昭君的孤独:昭君独自留在异乡,只有她的青冢(坟墓)面向着黄昏,象征着她的孤独与哀愁。
4. 昭君的美貌与遗憾:诗人通过“画图省识春风面”来表达汉元帝仅通过画像认识昭君的美貌,而实际上却未能真正了解她。
5. 昭君的魂魄归来:诗中“环佩空归月夜魂”描绘了昭君死后,她的魂魄在月夜归来,但一切已是徒然。
6. 昭君的怨恨:最后,诗人通过“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表达昭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怨恨之情,这种情感通过琵琶曲调跨越千年传达出来。
整首诗通过昭君的故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和爱国之情。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咏怀古迹其三 王安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