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的译文(清平乐.村居全文翻译)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词,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翁媪:老翁、老妇
锄豆:除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除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