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传说故事(寒食节的传说故事道理)
寒食节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相传在楚国有位智者谏言国君不要用火烧若干儿童,却遭国君嘲笑,并遭免职。他便隐居深山,在这个日子既不扫墓也不生火,只用冷餐解馋,以纪念那幼童的冤死。
到了唐代,人们又加上了踏青游玩的习俗,成为了民间传统节日。
明代时,将此日定为清明节,此日除了敬献祖先外,还要到郊外春游,风光明媚,人们也习惯在此日食用冷餐,即寒食。直到现在,寒食节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起源于东汉时期,是为纪念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屈原而设立的节日。相传屈原是楚国贤士,为百姓操劳至死,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感动了天上的龙神,决定给予他帮助。
在寒食节这一天,龙神化身为一个老人,教导百姓煮熟翻身的饭团扔入河中,以避免屈原的魂魄受到冤枉和压抑。因此,每逢寒食节都会有人在河中祭奠,同时也有人在这一天食用寒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也把为了找出介子推而放火烧山的那一天规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吃青团和糯米糖藕。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子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