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衣旰食_宵衣旰食造句
宵衣旰食 - 释义
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拼音
xiāo yī gàn shí
出处
唐·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乃是陛下握发吐哺之日;宵衣旰食之辰。”
例句
他是封建政权的反动头子,可是在生活上却"宵衣旰食",经常不吃肉。
答:在现代汉语中,宵衣旰食是一个成语,意指天不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旧指封建官吏勤政为民,辛苦工作,不分黑夜白天。
宵衣旰食,汉语成语,拼音xiāo yī gàn sh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出处: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宵衣:天不亮就起床穿衣;旰食:天很晚了才吃饭。
古义
旧时用来形容帝王或大臣、官吏勤于政事。泛指非常辛劳。
在今天,这样成语也可以用于颂扬那些勤政为民的官员,他们能为民生操劳,深得人民拥护。
区别是全力以赴可以用于所有人,宵衣旰食一定是形容领导者的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
焚膏继晷的意思是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宵衣旰食的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起衣服,时间晚了才吃饭,多用来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区别在于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只是形容学习工作。一个则特指处理国家大事。比如说,他焚膏继晷,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
焚膏继晷和宵衣旰食都是形容勤奋,焚膏继晷侧重指起早贪晚,宵衣旰食侧重指废寝忘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