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昆仑_念奴娇昆仑朗诵
主题的丰富性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这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诗,诗人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即气魄之大仅祖国山川已不能容纳,它必向外奔溢,穷尽八荒,涵盖环宇。
《念奴娇·昆仑》词语雄浑,气势磅礴。
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而写成。既有现实巍峨、雄伟昆仑山的真实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丰富想象和极度的夸张,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理想。
开篇几句就表现出作者对昆仑山产生惊诧、敬仰、亢奋与自豪的感受。
1.《念奴娇·昆仑》这首词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
2.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远大理想。
满足的。《念奴娇·昆仑》是毛主席于1935年冬天所作的一首经典诗词。此作是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诗,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充分体现了毛主席作为一名具有浪漫主义精神诗人的一面,在这首词里,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昆仑形象,表达了作者驱逐帝国主义,改造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情怀。豪情壮志,奇特想象,在词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