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说周敦颐拼音版)
原文:采菲善养,蒙袂招提;素手青条,清泠一斛。
寂寂花时闭院里,只有莲开五云溪。
译文:采得一池荷塘,蒙着袖子步入其中;素手拨开绿草,泼出一清流。
在花期寂静的院落里,唯有莲花在五云溪中自由开放。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篇关于审美体验的散文。
他通过对莲花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人们在欣赏优美事物时应保持崇敬之心的观点。
这篇文章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承,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是被贬写的。
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周敦颐由合州判官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途经庐山莲花峰,喜其风景秀丽,遂买田建堂于山下。堂前有溪,发源于莲花峰,他以家乡营道(今湖南省道县)濂溪之名名之。所以称书堂为“濂溪书堂”。因莲花峰群峰簇拥,主峰突出, “望之如英蓉”故后又寓堂名为“爱莲堂”。周敦颐将“其居之堂”寓名为“濂溪”和“爱莲”,在本意上是一致的。
周敦颐为官三十年,只有在自合州至虔州这段期间遭受到一些冷遇,《爱莲说》当由此事触发而写成的。文章中既有对正直君子的明喻,又有对势利之徒的暗讽,是作者生活的写照。度正《周敦颐年谱》称《爱莲说》写于嘉祐八年通判虔州任上,是合乎作者生活经历发展逻辑的。
爱莲说不是周敦颐被贬写的,是隐居庐山时写。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此篇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第17课课文。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少时喜爱读书,志趣高远,博学力行,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创办了濂溪书院,开始设堂讲学。
《爱莲说》是周敦颐隐居庐山时所作,不是被贬,是周敦颐喜欢庐山风光,辞官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