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温庭筠_商山早行 温庭筠翻译
《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一首诗,其中涉及到古代的时辰。
在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在这首诗中,温庭筠提到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里的“鸡声”暗示的是天还未亮,大约是在丑时(凌晨 1 点至 3 点),而“人迹板桥霜”则表示已经有人开始赶路,可能是在寅时(凌晨 3 点至 5 点)。
通过这首诗中的描写,可以感受到诗人在清晨时分行路的情景,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时辰可能因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商山早行,是指在古代的时辰中,早晨出发前往商山。温庭筠则是一位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生活年代为唐玄宗开元年间至贞元年间。在唐代时,早行常常是文人士大夫们所钟爱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赞叹大自然的美妙与神秘,通过早行来观察自然的变幻,感悟生命的真谛。而温庭筠的诗作也充满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哲思,在当时引发了强烈反响。因此,商山早行和温庭筠都是古代时辰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向往和探寻。
《商山早行》里的时间是鸡叫的凌晨,大约是卯时。
“凫雁满回塘”就如离人归家。而远行游子,仳离乡土,如何不思念故乡,(在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的古代)离乡远矣,尤其是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寒冷的清晨?清冷的空气让人精神集中,而所思者所念者,无非近乡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进而会有:“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就是思念的尽头。愿做有信征雁,飞回春水转暖的回塘那样,回到家乡!这样一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难道不与天下人心心相通么?所谓意境,无非离人愁绪,但有杜陵可梦,有凫雁回塘,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虽有故乡悲思,终还是可以温暖心怀。正是非为悲而悲,却是思乡之太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