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_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
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退秦师”的意思是击败秦军,因此“烛之武退秦师”可以理解为“烛和武合力击败了秦军”。
在这个句子中,“之”字的用法是表达所属关系,连接前面的名词“烛”和“武”与后面的动词“退秦师”。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古代汉语语法结构。
烛之武是人名,烛代表一个地名,之是一个连接词,可以理解为的的意思,武是他的名字
可信度高。
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非常活跃,《左传》、《战国策》等史书中记载了大量的纵横捭阖的故事,那些著名的纵横家,比如张仪、公孙衍、苏秦、苏代、甘茂、毛遂、淳于髡等等。
他们的故事都相当精彩,与之相比,烛之武的故事其实并不出彩。烛之武单枪匹马会秦穆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师,本身就是这个好故事。
其次,烛之武是为了郑国而非自己,其实我们看当时的纵横家有很多,他们登上历史舞台多数是为了建功立业,所以才游走在列国之间。
他们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而非某个诸侯国。而烛之武不同,他明明有三寸不烂之舌,却多年未受重用,说明他的功利心并不强,而且他已经年老,并非为了建功立业才有这一遭。
再者,烛之武在当时其实只是一个小人物,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却能在关键时刻愿意为了郑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且他还成功了。
高呀,史记都有记载的,中学课本也有,能写进课本的基本都是经过科学家考察的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