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楚辞《渔父》)
《楚辞·渔父》中讲述了屈原行吟泽畔,面色憔悴,形如枯槁。“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随后偶遇一渔父,并且通过屈原所说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一句来表达屈原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在渔父劝说之后,屈原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想法“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听罢,莞尔一笑,鼓枻而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一语仿佛点化了屈原,最终屈原投江而死。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屈原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渔夫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屈原是一个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政治家,一个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屈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知变通的形象。
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听了屈原的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