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_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庐山指的是哪里
因为身处庐山之中看不到全部,只能见到局部。诗人借此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苏轼这首诗《题西林壁》写于庐山。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历经磨难的苏轼在黄州躬耕东坡,变得旷达超脱,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心情写照,后又写出了名作一词二赋。
转眼四年多过去了,苏轼接到诏令,命其移往汝州。离开黄州的苏轼并没有直接去往汝州,而是绕了一圈到江西探望弟弟苏辙,由此登上了庐山。对佛理精研的苏轼就写下了哲理诗《题西林壁》。
历经风雨的苏轼此时已洞察了人生和宇宙盛衰变迁的道理,此诗一方面感慨自己已跳出了人生的种种羁绊而更加旷达,另一方面也想告诉世人,只有从执念或惯常跳出来,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用原文中的说法,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就是说他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因为他身体处在庐山之中。用老话来说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好像扯得有点远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中文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