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和意义(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
传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工资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来时,介子推却不愿意在做官了,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请不出来他,就放火烧山逼迫他出来,但是,大火烧了三天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寻找时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已经烧死了,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重登此山祭奠,发现老柳树复活,赐名为“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意义,清明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对宗祖的怀念之情。
清明节,又称郊游节、清明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于古代祖先的信仰和春祭习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和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习俗主题。这两个传统习俗主题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传承下来,至今仍在继续。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是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左右。这个季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老纳新,大地呈现春景之象,是郊区郊游、旅游、祭墓的好时机。清明节祭祖节期很长,有两种说法:10日前8日后、10日前10日后,近20天属于清明节祭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