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_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翻译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岭南后冒死偷偷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的。宋之问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以求官职荣华,武则天死后张易之倒台,宋之问随即被贬。可以说是罪有应得吧,不值得同情。宋之问近乡情怯不仅仅是思念家人,更多的是担心家人被自己连累以及自己在乡人面前抬不起头吧。
这种复杂的心情付诸于文字,确实是感人至深,让很多不知内情的读者与诗人产生了共鸣。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意思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出处: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 原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悖人之常情,但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