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下一首(帮我搜索峨眉山月歌)
寥落的星辰无声的宣告着秋的到来。月,在层叠的峨眉后探出身来,皎洁的月光直泻下来,在江面上伸展开去,映白了平羌江水,映清了山的倒影,更映亮了江面上飘来的扁舟。 船头,我独自一人,着一袭长衫,凝望着明月,伫立良久。峨嵋山啊,我今天就要别你而去,远游他乡,你就要这半轮秋月送我?明月不语,默默伴我漂游远方…… 又快到中秋了,月啊,你可知道远方的人儿是否安康?作客他乡,独自流浪天涯,孤寂一番又一番不断地敲打在我的心头,思念如薄雾悄然潮湿了我的睫毛。明月千里寄相思,能否借你一缕银丝,传达我愈远愈长的思念之情? 月啊,请你把我对故乡亲朋的思念和祝愿收好.
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诗人的思念之情,但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峨眉山月歌》原诗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乐曲描写了峨眉山的月、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旋律柔美动听,充满诗情画意,乐思波澜起伏,恰似流不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诉说着诗人的思念。相比之下,《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先写的。原因如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洪江市)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