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_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打一成语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的情谊之深。
该诗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桃花潭水诗句:“映水桃花千尺潭,水涵花色转看深。”
出自:题桃花潭水别意卷
王慎中 〔明代〕
映水桃花千尺潭,水涵花色转看深。
争如门下寻师者,临别殷勤一片心。
作者简介:王慎中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即将乘舟远行离去,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第二句中的“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增加了诗的亲切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是出自李白的《赠汪伦》,全诗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国传统主张含蓄蕴藉,而李白的《赠汪伦》表现的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原诗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很深,但也不一定就深千尺,这里是一种夸张,一种比喻,目的是衬托朋友感情,“不及”二字,反映了作者自己与朋友王伦之间的情意之深。
出自唐代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