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文言文_老马识途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管仲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管仲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大军就紧跟着它们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马有比较发达的嗅觉系统以及听觉器官,而且有很强的记忆力。因为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构成了比其它动物更为发达的“嗅觉雷达”。
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通常生活在草原上的马,有的甚至可以感觉到空气中所含有的微量水汽,还能在数里之外找到水的来源。并且马的耳翼很大,而且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内耳中有一种特殊的“曲折感受器”,是用来辨别运动方向以及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分布情况的。
但最主要的是马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的记忆力相当强。有的老马,居然能在相隔数年后,从数百公里以外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
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使是像管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需要通过老马和蚂蚁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世人更应该不断学习和吸取前人的智慧,实现自我完善。所以我们要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为什么老马能够识途呢?
哺乳类的嗅觉高度发达,表现在鼻腔的扩大和鼻甲骨的出现。鼻甲骨盘卷,其外覆有布满嗅觉神经的嗅粘膜,嗅神经细胞大为增加。
马的视觉并不发达,但嗅觉和听觉相当发达,主要是靠嗅觉来辨别方向的。
马在呼吸过程中,嗅觉神经细胞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的好坏,而且具有辨别方向、寻找道路的功能。
其鼻腔分为呼吸区和嗅区两部分,呼吸区有粘液,可以防止灰尘或其他异物进入,而嗅区则有识别气味的能力。
另外,马还喜欢打响鼻,这样能够保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保持灵敏的嗅觉,能更准确地识途。
老马识途是说年纪大的马认识道路 ,大多比喻岁数大的人,经验比较多,遇到事情能够沉着冷静应对 ,取胜的可能性较大 。老马识途一是对年纪大的人的肯定 ,赞扬他们有经验 ,二是鼓励年轻人向年长的人学习 ,从而有所长进 ,取得胜利 。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的山戎,迷路了,放出一匹跟随多年的老马,部队跟着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说阅历多的人,有丰富的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带领大家把事做好。告诫世人应该不断学习和吸取前人的智慧,实现自我完善。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揭示了遇到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