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解释版(三字经全文带解释[详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人之初,性本善。
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译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译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三字经的“孝悌”部分是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凡父曰“欲”,子曰“听”,父思子之志,子思父之劳。”它主要阐述了孝亲之道,内容包括:不迟缓地回应父母的召唤,不懒惰地执行父母的吩咐,虚心倾听父母的教诲,顺从父母的责备,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早晨还是傍晚,都应该有自己的行为规律,且注意为父母着想。
具体解释如下:
1.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有所要求时,子女需要迅速回应,不可拖延。
2.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所命令时,子女需马上执行,不可懒散。
3.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时,子女应敬重并虚心倾听。
4. 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责备时,子女应知错改错,顺从其意。
5. 冬则温,夏则凊:无论春夏秋冬,子女都应关心父母的身体,让他们舒适。
6. 晨则省,昏则定:早晨需要认真思考今天的行程,晚上需要安排好明天的任务。
7. 凡父曰“欲”,子曰“听”:父母对子女提出期望时,子女应当虚心听取。
8. 父思子之志,子思父之劳:父亲应该树立志向,孩子应该尽力帮助父亲,孝敬父母。
三字经中的“孝悌”通过具体的事例生动表述了做一个孝顺的好儿子/女儿、懂得尊重长辈的好青年,同时也告诉所有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一篇既有美好情感又有教育意义的经文。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弟,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弟。孝 弟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