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泪_中原泪李白 古诗
1.《中原泪》
唐 李白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宝帘闲挂小银钩
强子污淖于渠沟
老却英雄似等闲
婆饼焦时须早去
山洞无论隔山水
轨文龃龉二百载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3.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其实没有《中原泪》这首诗,是被网民从各种诗里杜撰出来的,首句“王师北定中原日”是陆游《示儿》中的一句。
2、来源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忠肝不洒中原泪是一个著名的典故,意思是指忠诚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也不会流泪。
这个典故源于汉朝时期,一位名叫信陵君的贵族因为失宠而被贬到了郊外。
在他的离别时,他的妻子和儿子都非常伤心,流下了泪水。
而信陵君则告诉他们忠肝不洒泪,意思是忠诚的人在面对悲伤和困难时也应坚强不屈,不会流下眼泪。
这个典故传承至今,已成为传统美德的代表之一。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时,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不屈不挠。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具备这种韧性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诗人忠心肝胆,誓死报国,不因中原沦丧而空流泪水。
东晋时南渡的中原文人常相邀在一起宴饮,有一次有人叹息“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
众人都哭泣流涕,唯有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诗人用这个典故的目的在于破亡国论、立必胜论,表明应当用战斗去挽救国家危亡,万不可悲观失望。
"忠肝义胆"是指忠诚的心肝和勇敢的胆量,"不洒中原泪"指在面对不幸和悲伤的时候不流泪,这个典故来自于中国古代的故事。
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陈子昂的忠臣,他在被贬到河南时,看到了家乡的中原大地,眼泪止不住地流下。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流泪,他回答说:“忠臣不事二主,忠肝义胆,忠心报国,心中有泪,却不敢洒在中原之地,只好流在自己的衣襟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臣必须忠于国家和人民,即使面临不幸和悲伤,也要坚定不移,不让泪水流洒在自己的祖国之土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精神和报国精神的体现。
“忠肝不洒中原泪”源于《孟子·离娄上》:“两世而不厌,弥世而不忘,此谓忠臣。
忠臣者,不事无成之君;不事无道之主;不事负命之君。
忠臣者,肝脑涂地,不得不事也。
”故事出自明朝小说《神异经》:“南宋仁宗九年,密令大理寺卿赵昺前往追查抵罪陈豫华、蔡襄遗藏金银宝珠的下落。
赵昺留下家书,写道:“若尔辈留心政事,坚忍忠勇,生死一心,忠肝不洒中原泪,岂徒为寒士耳。
”这句话后来成为了成语,形容忠义而不失节操的官员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