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创作背景_采桑子重阳创作背景讲述
采桑子重阳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称为重阳节。节日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传当时南楚国的诗人屈原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楚国江南,他深感离乡别国的悲凉,于是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赏菊,以表达思乡之情。之后,这一节日渐渐成为了重要的民俗节日,人们会互相赠送菊花、喝菊花酒、登高赏秋等来纪念这个节日。
在诗歌《采桑子》中也有关于重阳的描写,“重阳故乡思,千里共婵娟”。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女子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离开远方的丈夫,带着思念和牵挂,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首诗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在节日里对于家乡和亲人的重视和关爱。
因此,采桑子重阳节的情感主要体现为对于家乡、亲人和故乡的怀念和祈福,同时也是一个人民团结、家庭和睦、亲情和友情的表达和展现。
是江西上杭。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
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采桑子重阳写的是上杭县城的临江楼这个地方。
此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整首词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