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还有小孩佩香囊的习惯,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主要庆祝的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和爱国诗人,他为了保护楚国利益而受到冤屈,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吃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做成的一种传统食品,通常包裹着猪肉、咸蛋黄、豆沙等馅料,用竹叶或菖蒲叶等包裹后蒸煮而成。此外,端午节还有龙舟竞渡、赛龙舟、插艾草、挂艾叶、踏青等一系列传统活动。
端午节在中国以及一些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也有庆祝。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端午节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