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作者简介(过秦论作家作品)
贾谊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贾谊表达的观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结论存在局限性,毁灭的原因还有秦的暴政,如《陈涉世家》介绍的暴政,焚书坑儒等等。
贾谊写《过秦论》其实只是想自保
对他人行为做不同的解释,经常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西汉的贾谊写过一篇有名的《过秦论》,细数秦朝之所以亡国的过失,譬如统治暴虐、焚书坑儒、劳役过重、不施仁义等等,一发表即震动当世,而且还流传千古。
每当朝代更迭后,总是有人探讨前朝覆亡的原因,而几乎所有的原因都指向施政的缺失,也就是“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似乎想提醒当政者要“好自为之”,只要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会“自取灭亡”。其实,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很多,有些是属于偶然的、非人力所能掌控的突发性因素,譬如秦始皇在东巡时的“突然暴毙”对帝国的崩解可能比焚书坑儒重要许多,但贾谊及其它诠释者却不提、漠视或淡化这个原因。因为若大谈这类原因(其它如地震、水旱灾等),就会使整个论述“失去意义”,让人“难以接受”。
现代的开车者在路上经常可见各种车祸的残留现场,虽然不晓得真正原因,但若问他们“这位驾驶员为什么发生车祸?”那么调查显示,他们对车祸原因的认知会随着车祸的严重程度而变,当受害驾驶员的伤亡越严重,激起路过驾驶员越厉害的焦虑反应时,他们越会将它归于可控制因素(譬如喝酒、疲劳、开快车),也就是认为受害驾驶本身要负较大的责任(路况、气候、对方驾驶的问题等则是不可控制因素)。这种现象称为“防卫性归因”,目的在保护自己。因为如果将严重的车祸(车毁人亡)归于驾驶员无法掌握的因素,那表示自己也可能遭受同样的命运,这会对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威胁,因此出于自我防卫,就不自觉地认为受害驾驶员本身要负较大的责任,心想“只要他(或自己)小心一点、技术好一点,就不会这么倒霉”。
车毁人亡如此,国破家亡也是如此,贾谊的《过秦论》正也具有这种特色。很多原因,其实只是一种防卫;很多解释,无非只是一种愿望。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贾谊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给汉文帝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鉴。贾谊的《过秦论》上篇在明清时期被许多书收录,前人对它的评价很多,而贾谊在文学上的地位渐渐高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贾谊的《过秦论》运用了许多排比句和对偶句,当时他的文章读起来气势磅薄,而且很有说服力,用叙事来议论,是贾谊《过秦论》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贾谊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给汉文帝提供改革政治的借鉴。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汉赋大师,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贾谊在一年之内从博士迁升到太中大夫,可见贾谊的才能是被汉文帝认可的。
贾谊作品也是被后世广为传颂,他的《过秦论》是一篇史议,《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贾谊在秦统一六国后以二世而亡总结分析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当时用以警示统治者要调节社会矛盾,以秦朝的得失,为汉朝统治者提供借鉴。《过秦论》一共分上、中、下三篇,从秦国兴盛开始到统一天下,最后到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