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原文及赏析_登岳阳楼记原文及翻译下载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登岳阳楼》主要是塑造了诗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这种感情与个人遭遇的悲惨、个人抱负的不能施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诗在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种种矛盾之中,显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动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登岳阳楼尾联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范仲淹创作的经典诗作,以其清新明快、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而著称。诗中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的独特见解。
诗中的“霞尾”、“云散”、“鸟归”等词语,将大自然的美景与变幻莫测的世间万象相联系,表现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通过与岳阳楼相连的南湖山水的联想,诗人在诗中传达出对人生沧桑和世事无常的深刻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作以其唯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登岳阳楼》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赏析如下:
这一联表现了杜甫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泗滂沱。
“戎马关山北”,是诗人登岳阳楼所见的景象。“戎马”,古代的兵车。“关山北”,指的就是北方边境地区。诗人凭窗遥望,北方的边疆仍然是一片战争混乱的景象。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但通过“戎马”一词,读者可以想象出战火连天、烽烟滚滚的凄凉景象。这种景象与岳阳楼的平静和安详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痛苦。
“凭轩涕泗流”,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轩,窗户。“涕泗流”,形容泪水滂沱而下。面对着家国动荡、百姓受苦的悲惨景象,诗人感伤万分,眼泪止不住地流淌下来。这里的“涕泗流”不仅仅是悲伤,更包含着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他深知自己无法亲自去战场杀敌,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总的来说,这一联表现了杜甫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