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体现的人生态度_赤壁赋作者态度
渺沧海于一粟,寄蜉蝣于天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思想豁然开朗的过程,表现出了苏轼身处逆境中却能融入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能忘怀得失,处之泰然,是很难得的。
悲天悯人
他命途多舛,是时代为他刻上了烙印,或许名士的一生必定波澜壮阔,或驰骋疆场,或进退庙堂,手里攥着天下读书人的殷切期盼,肩上扛着普通百姓的酱醋盐茶。
但是,粗读《后赤壁赋》,却远远没有《前赤壁赋》带给我的惊艳之感,《后赤壁赋》更像是一个普通人携友登高玩乐作诗的游记。但大师苏轼的篇章往往就出在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出行,觥筹交错之间诗篇即成,曲水流觞,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
金秋十月,木叶尽脱,苏子泛舟游于赤壁之上。饿了,便打些鱼,松江之鲈绝对称得上一壶好酒。可是好酒没有,便归而谋诸妇,原来佳酿早已备好,就等着苏轼来喝呢!如此佳肴美酒,明月清风,在船头卧看山门洞开已是不可多得设之乐。
但苏轼还不满足于此,于是乎他登高长啸,抬眼是壮阔苍穹,低头有深潭幽穴,不禁悲从中来。这让我想起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级而悲者矣。”我就在想:文人抒发的悲天悯人之情怀是否具有共通之处?
想必是有的,苏轼做此篇之时,正值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被贬黄州,人生抱负付诸东流,正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词作成之时苏轼可能没有想到多年后他也会成为人们口中的“千古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