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_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
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的一个事件。
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木杆不是很重,大家不信,后来有人试试看就扛到北门了,果然得了十两黄金,从此百姓都相信商鞅了。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下决心发奋图强,下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官。”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商鞅起草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就先叫人在南门立木,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立木为信告诉我们: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会赢得依赖;反之,再不能取信于人,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