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颔联赏析_使至塞上颔联写了哪些景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的颔联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使至塞上》颔联,以“蓬”、“雁”自比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出处】《使至塞上》——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1、《使至塞上》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2、《使至塞上》鉴赏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包含几层意义:第一,描绘了千里飞蓬飘出边塞,北飞大雁翱翔胡天的景象,奠定全诗的苍凉基调;
第二,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喻,表明自己像飞蓬一样走出汉地,像归雁一样进入大漠,象征了一位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第三,诗人以意象化的表达,寄托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由此可见,使至塞上的颔联包含这三层含义。
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1、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2、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得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3、诗人的失意情绪,感情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有家难奔,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