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全国一卷
《宋史·苏轼传》实取材于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因为苏辙的刻意剪裁与选择,很多史实并没有载入墓铭,致使《宋史》本传记载不全。
以苏轼与章惇的关系为例,二人往还极为复杂,而《宋史·苏轼传》仅有“轼旧善司马光、章惇”寥寥数语(《墓志铭》中的记述为“公旧善门下侍郎司马君实及知枢密院章子厚”)。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惠、儋三期,是苏轼人生中的三次低谷期,但对其文学、思想影响至深,而此三期,尤其是晚年贬谪岭海与章惇息息相关,然本传没有正面提及。
其中缘由与苏辙的记述,以及苏轼兄弟与章惇的曲折交往相关。
苏轼一方面是文学巨匠,无人可望其项背;另一方面,是政治保守派,但十分天真屡受排挤。
这本书因为是资深苏轼研究专家王水照所著,合著的崔铭亦是中文系的教授,硕导。因此一如既往的严谨,可以看出主要参考资料还是《宋史苏轼传》,以及苏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所据笔记亦是可信度颇高的宋人笔记。另外便是苏轼本人的大量书信、作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