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背后的故事(枫桥夜泊背后的故事是真的吗)
1、张继刚成年时,已是襄州小有名气的才子,先后考取了秀才和举人。故而,面容姣好、年方二八的大家闺秀王晓薇对他情有独钟。由于张继出生在一般家庭,王晓薇的父母亲开始并不同意这门亲事。但王姑娘爱意已决,表示非他不嫁。她的父母只好作出让步,但提出一个条件:张继必须考中进士,才能将女儿嫁给他。
2、经过认真准备后,张继便踏上赴长安赶考之路。不料,当年张继竟落榜了。面对这一结果,他苦闷异常,感到无法面对恋人和家人。于是,他决定暂时不回襄州,南下苏州散散心。
3、当张继来到苏州后,当日便在枫江边租了一条乌篷船,顺江漂流,意图用沿途的美景冲淡心中的愁苦。枫江上游有一座枫桥。夜深人静时,小船行至枫桥下,泊在水中一动也不动。月亮西斜,乌鸦哀鸣,霜华满天,寒意袭人。约三更时分,不远处,寒山寺里突然传来撞钟的声音。这钟声划破寂静的夜空,直抵难以入眠的张继的心底,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伫立船头,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枫桥夜泊》。
4、几年以后的天宝十二年,张继终于进士及第。而那位曾为爱等待的女子王晓薇,没能等到张继及第的这一天,便在父母催促下嫁作他人妇。
5、张继与王姑娘的凄美爱情故事,令人同情与惋惜。但倘若张继当年一举高中,也就没有他的苏州之行了,中国的诗坛也就不会出现这首千古美诗了。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一首七绝诗。该诗以汉水枫桥夜泊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泊舟于此所感受到的寂静浩瀚、天地一色的景象,从中体现出诗人深邃的感受和哲理思考。
乘兴而来,是因为多年前,张继年少时曾与好友一同流连在枫桥,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而这次来此游玩,张继却发现往日的热闹不再,只剩下静谧的水和寂静的夜。对此,张继触动很大,颇有感慨地吟成“月色入高楼,清辉照千家”的名句。
这首诗在唐代广为流传,并因此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它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峰之一,不仅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唐朝安史之乱。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诗人张继流落到江南水乡,途经枫桥时,天色已晚,他便停船在此过夜。
时值深秋夜半,月亮刚刚落下,余晖还明晃晃地映在河水中。林中的乌鸦因月光的惊扰,不时发出啼鸣声,搅得诗人心烦意乱,难以入眠。下霜了,一阵阵寒气袭进了船舱,诗人更睡不着了,他披衣走出了船舱,江面上停泊了不少渔船。借着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光,依稀可以看到桥头的枫叶,诗人心头淡淡的无名愁绪,像一团乱麻没有头绪。正当他愁绪万端、辗转难眠时,旁边寒山寺的钟声却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传到孤零零的客船上,更增加了诗人无限忧愁。
水乡秋夜的优美景色,吸引着这位满怀忧愁的游子,使他从中领略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情味,突然传来的钟声又给他带来了特别的感受。他的创作灵感顿时勃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