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_山随平野尽全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流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尽:消失
这首诗是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出蜀后在荆门外所作,描写了荆门一带山尽原出、江流壮阔的雄伟景象。表现了青年李白初出巴蜀时兴致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诗首二句,言送客之地;中二联,写荆门空阔之景。唯收句见送别本义。图穷匕首见,一语到题。昔人诗文,每有此格。次联气象壮阔,楚蜀山脉,至荆州始断;大江自万山中来,至此千里平原,江流初纵,故山随野尽,在荆门最切。……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江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这里的“尽”是指逐渐消失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唐代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所做。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消失的意思。山脉随着平原出现而逐渐变平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