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正文内容

何当共剪西窗烛_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什么情感

chun3652个月前 (08-20)诗词名句11

夜雨寄北 [ 唐 ]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应该是“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之意。

烛是蜡烛点久了结的烛花。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

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关文章

中华好诗词第六季全集完整版

2021年《中华诗词》第6期目录卷首语‖01浅谈诗之情境‖李少君时代风云‖04曹宪阁 马英杰 高庆森 韩倚云 星 汉 杨逸明 廖显辉 林 峰 施学概 卢建平...

李清照诗词全集_李清照诗词全集和翻译

1.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

定风波翻译及原文(定风波,翻译)

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不久天晴了。事后,他写词记述这次经历。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出自宋代苏轼...

李白 男儿行 _男儿行译文

原文如下:       炎黄地,多豪杰,以一敌百人不怯(qiè)。人不怯,仇必雪,看我华夏男儿血。男儿血,自壮烈,豪气贯胸心如铁。手提黄金刀,身佩白玉珏(jué),饥啖(...

孩儿立志出乡关这首诗的作者是

答案:毛泽东写的。此句出自毛泽东的七言绝句《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全诗内容是:孩儿立...

失落伤感的句子(心情失落伤感的句子)

答:1、【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2、【每次听着雨声,心情都是无比的平静,那种平静中带有一丝丝的忧愁。】3、【窗外的雨,如山涧的溪流,从房檐落下。风吹过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