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_七律长征背景
七律 · 长征
[当代]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注
诗
1.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2.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3.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近现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最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称其惨烈,是因为经过这场战役,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战役发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作战地区是湖南道县和广西全州的湘江两岸。湘江战役的惨重失利,促使更多的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左”倾冒险主义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危害,为后来召开遵义会议奠定了重要基础。
2、绝境求生——血战独树镇
这是红25军在长征初期生死攸关的一场恶仗。战斗发生于1934年11月26日,地点在河南方城县独树镇一带。
有利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牺牲精神。从军长、政委到普通战士,广大指战员与敌人血拼肉搏,最终突破重围进入伏牛山区,继续踏上长征之路。
3、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
“得意之笔”这四个字,是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1960年访问中国时,毛泽东说给他听的。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4、“大渡桥横铁索寒”——强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这一壮丽诗篇。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中后一句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场著名的战斗。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举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
5、“谁敢横刀立马”——吴起镇战斗
这是中央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战斗发生在1935年10月21日。为打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砍掉这个尾巴”,彭德怀具体部署和指挥。红军在吴起镇依托有利地形,经过数小时激战,歼敌1个团,击溃另3个团,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追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