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字面意思: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原文: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ōng)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经历磨难和困苦,而成功的人往往是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困苦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和幸福。这句成语强调了人生的苦乐对立,没有苦难就没有成长,没有努力就没有收获,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乐。
这句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奋斗的看法,认为一个人的志向和信念不可被夺走,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这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生活的种种挫折和磨难,才能够拥有真正的安乐和幸福。
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思是人要有忧患意识,类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之义。而且告诫人们活着不能太安逸,太安逸会消磨人的意志,以致不能受一点磨难和委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孟子,意思就是无论是人还是国家都要有忧患意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生活太过安逸,没有危机意识,那么可能就会被他人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