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原文_故都的秋原文朗诵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三个。
第一大段,为第1,2自然段,是总起: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和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第二大段,为第3到12自然段,是分写: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第三大段,为第13,14自然段,是总括: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指北平。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写下此文章.
文章从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5个画面写了故都的秋,这5个画面渲染了秋天的“清”、“静”、和“悲哀”.
如秋花图:作者主要写了牵牛花的花色。“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蓝色、白色属于冷色调。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它们与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形成和谐的基调,给人清新疏朗的感觉。
《故都的秋》中故都指北平,是今天的北京。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中故都指北平,是今天的北京。《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的散文名篇,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