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正文内容

纸上得来终觉浅_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hun3654周前 (08-20)诗词名句9

不请自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书上得来的知识是肤浅的,不如学过、经历过再自己领悟出来的道理深刻。

详解如下:

一、句子解析:

1.《纸上得来终觉浅》:书上学来的知识是肤浅的,字义词义句子的意思表面上都已经明白了,实际上没有亲身经历,并不是真正的懂得了其中的深刻含义。

2.《心中悟出始知深》:书上学到过、经历过,再从心里自己领悟出来,是融会贯通的结果,才真正懂得其深刻意义。

二、这句话出处: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朝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学习肯定不能只靠书本,光学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浅显的,自己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深刻的。

书本是别人的经验,能不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还未可知;而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的智慧生发出来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是比书本知识要深刻的多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还有一句话,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如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所以,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纸上得来的东西感受总不是很深刻,要经过生活实践中自身的真实体验,要通过自己的感悟,才能获得真正深刻的道理。

喜欢请点赞,更多精彩请关注(路寻写作创富)

乍一看“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两句话就感觉非常喜欢,字词对偶,平仄对仗,哲理深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关于学习和感悟的深刻体会和感受。然而,再三琢磨之后本人感觉有几个问题不太清楚。这两句话是对联还是诗句?出自何处?意思是什么?涵义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出自何处?

显然这两句话是一副对联,但这副对联的出自哪里呢?关于上联“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家都知道,是出自南宋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而“心中悟出始知深”,作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下联可以在网上轻易找得到,其出处显示最多的是鄂教版八年级(下)的语文课文《读联之悟》,作者是于沙。但作为单句,查其出处却无从得知任何信息。那么它究竟是一句诗句呢?还是就是一句下联呢?那么又是谁写的呢?说到这儿真是有点感慨,自己问了这么多问题却找不到答案,直感羞愧啊。且只恨自己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如此著名的句子出自何处。不过既已羞愧于孤陋寡闻,那就再来个无知者无畏吧,就乱猜一下吧。既然“心中悟出始知深”作为诗句找不到出处,那么作为对联的下联可能是现代人后来写的吧,又可能由于和“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诗句对偶成联,极富哲理,因而成为经典的吧。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是什么?

这副对联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既然上下联出处不同,还是分开解释为好。

1. “纸上得来终觉浅”作为一首诗中的一句,应该和整首诗放在一起来理解。那么根据这首诗的背景和全诗的意涵可以得知,陆游在晚年教育儿子时表示,古人做学问、搞研究是全力以赴的,往往是从年少时就开始刻苦读书学习,而到老年才能才取得成就。但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比较浅显的,而如果要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就必须要亲自去实践才能有效果。

2. 那么如何理解“心中悟出始知深”呢?由于它是作为下联出现的,只能对应上联进行理解。根据课文《对联之悟》可以得知它的意思是,读虽然重要,但悟更重要;读只能认识表层,而只有悟才能理解深层的底蕴。也就是说,在心中感悟出所学的东西是什么,才会知晓所学的东西是深刻的。那么,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应该看看“悟”是什么意思。根据字典,悟的解释是,理解、明白、觉醒。这样看来,悟这个字应该指的是经过思,既思索、思考、思量、思想等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就是经过“思”之后理解了、明白了、觉醒了。那么对于什么理解了、明白了、觉醒了呢?根据上联,应该是对于纸上得来的东西,也就是对于通过书本学来的知识,理解了、明白了、觉醒了。所以,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就是在心里弄明白了书本学来的东西才开始知道它是有多么的深刻。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涵义是什么?

在分别了解了作为上下联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之后,再来看看它们各自的涵义是什么吧。

1. 根据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背景和写作初衷,作者应该是要教育或告诫他的儿子,对于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想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必须要进行亲身体验或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就单句而言,强调的是,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依赖书本是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2. 那么如何理解“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涵义,则必须和作为上联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加以对应对照来进行。作为对联的下联,需要与上联对偶或对仗,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从对偶的角度看,心中与纸上相对,悟出与得来相对,始与终相对,知与觉相对,深与浅相对,但从对仗的角度看,或者说,从字字相对来看,除了始与终、深与浅,其它的字就对不上了,例如,心与纸不相对,中与上牵强相对,悟与得不相对,出与来和知与觉可以算顺对,也就是说,作为下联的“心中悟出始知深”与上联不是完全的对仗。由此可见,这句下联应该是相对于陆游的一句诗句而出的对句,可能其本意是要对作为上联的诗句所表达的涵义相应或相对地表达其它涵义,就是说,要补充或完善上联未尽的或不能涵盖的意思。据此,似乎可以这样理解这句下联的涵义,既对于事物的认识必须理解了或明白了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义是什么?

在了解了这幅对联的两句话各自的出处、意思和涵义之后,应该再来看看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副对联能够如此经典、如此得以流传?或者这副对联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1. 由于上联出自人们耳熟能详的陆游的一首诗,其意义不仅在于这句诗本身所表达的涵义,还在于这首诗赋予人们的启迪和教育意义,既学习应该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通过书本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浅显的,而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完全掌握书本知识。显然,上联作为一句诗,连同整首诗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就是知识和实践的关系,说明了知识为始,实践为终;知识重要,实践更重要的深刻道理,而且业已成为至理名言。

2. 下联作为上联的对句,其意义在于补充、丰富和完善上联未能涵盖的意思,或者说,要表达与上联相对应的涵义,也就是说,上联说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是浅显的,下联则强调,必须加上理解、明白或觉醒才能弄懂关于书本知识的深刻道理。那么如此涵义的下联也同样赋予人们以启迪和教育意义,既,学习知识很重要,但弄懂弄通知识更重要;读死书、死读书无益,学而不思则罔,不从内心感悟是难于掌握知识的。

3. 这副对联无论分别来看还是整体来看,对人们都具有积极的启迪教育意义。但具体来看,上联因为出自一首诗而具有更完整的内涵和意义,既关于学习和实践的关系的哲理。而下联因为衍生于上联,相对来看,其内涵和意义不尽完全相同,只是说明了只从书本学知识还不够,还要加上理解、明白或觉醒才能学好。那么与上联的内涵对比,这句下联并未涉及实践及其关系。那么此时,不要忘了《论语》里与“学而不思则罔”相对应的另一句名言,“思而不学则殆”,没有学习,只有感悟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是否可以这么来理解,“心中悟出始知深”作为下联的意义只是涉及了学习的两种方式的一种,就是“思”,而没有像上联及其整首诗那样谈的是学习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因而,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把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其中一句拿出来作为上联,再出一个同样关于学习方式的下联,是否割裂了原诗固有的内涵和意义,而作为对句出的下联,除了在学习方式上有所补充之外,并没有比上联作为原句具有更好更大的启迪教育意义呢?

当然,既然上联出自于一首诗,下联又衍生于上联,根据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整体内涵和意义,实质上,这副对联涉及的还可以算是关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无论从纸上学还是在心中悟,都是在认识,都需要实践。如果从这个层次和角度来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副对联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启迪教育意义的。由此,不由得联想到毛泽东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说。如果说,这副对联强调了对于书本知识,学与思或者学习与感悟是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话,那么通过实践来检验书本知识则是更重要的环节,甚至是决定性的环节。所以,诸如倡导不断地反复地进行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活动的诗词歌赋等就一再地成为至理名言或座右铭,从而作为经典得以流传不衰。

作为结论,我们应该明确这样的道理,在学习欣赏诸如对联等诗词歌赋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对对联或诗句本身的意思理解,还要探讨其作为经典所蕴含的哲理和对人们的启迪教育意义。非其如此,至理名言也好,座右铭也好,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欣赏和流传。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觉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的诗句!

直接的解释就是,书本上的学得的知识,虽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总感觉印象不深,通过自己实践,从心里感悟出的知识,才是永远记得,不会忘记的!

它揭示了学习真知的方法和不断提高的认知感受!我们知道,人类进化的历史,也是人类学习的历史!

活着,人活着要靠吃饭!人类通过学习,采集野生的瓜果,发展到种植粮食,织草为衣,钻木取火,生嚼变成熟食……!

人从肢体开始进化,直立行走,产生了肢体功能升华!丢掉了尾巴,形成了手脚。走出山洞,群居相安!氏族社会进化,逐步形成封建社会,从而不断历史朝代更迭,向全球进化世界大同!

人类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积累了丰富的各类科学知识,并用著书立说的形式保存下来。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有限的人生岁月全部通过亲身体验所有的科学知识,所以要借助书本知识来丰富自己,尽快地掌握一切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话里的(纸),已经是进化发展的产物,远古时代,用皮毛当纸,图画文字。后来用竹简,书写文字!

蔡伦造纸,仓颉造字,使得文字和纸张相应得体!

类似这个问题范畴的很多,也都是把学习的知识。通过社会实践验证,总结出来各种富有哲理的社会经验,指导人们更好的认知世界。试举几列。

一:比如:在家务管理,和感恩父母方面……。

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才报父母恩!

当你成了当家人,才懂得人有五味,酸,甜,苦,辣,咸。柴米油盐酱醋茶,缺一不可。日有三餐,五味调和百味香!夜有一宿。四季冷暖恒如常!都要当家人操劳,你不是当家人,哪来的亲身感受呢?

当你成了家,自己养了儿女,才知道。十月怀胎,分娩痛苦,儿女生日,母亲的难日!父亲操劳,养家糊口,这一切,父母抚养自己。只有在自己经历过父母曾经的路,才感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大于天!

二:在认知社会风气,和贫富阶层的反差。

穷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句话直接解释,就是:因为穷,你就是居住在闹市,也无人问津。你富有,就是在深山,也有人拜访!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穷人和富人,穷人是社会的基础,富人是社会的上层。有人说他是上层社会的人,就是说,他是富人。对待贫富历来有正面的认知,

比如:穷不失志,富不癫狂!富不过三代,穷不过当朝。这就是说,穷和富会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相互转化的。

但是,对于贫富的认知,大多数人有待于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提高。

一般社会上贫富比比皆是。理论上虽然能接受,但现实中就容易受消极的世俗观念影响……。比如,在旧社会,笑贫不笑娼!什么意思?就是只要你有钱,不管你的钱是怎么挣来的。哪怕是做妓女,也能接受!

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社会偏见,造就了很多人生悲剧,扭曲的人生观,在现代社会,也屡见不鲜!所以,穷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就是这样的社会偏见,但是不能否认,嫌贫爱富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还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总之,认知世界!从书本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从自己实践中体验书本知识,会有更深切的感受!我们不能忘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个伟人说过的话!

引别人的一首诗:

纸上得来终是浅

心中悟出始知深

不经风雪寒彻骨

哪得梅花透雾香

知识是别人总结出来的概念和观点,且大多带着他们自己的角度,而我们自己借由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体验得到的体会容易接近真相。

有思想,有想法,有理论,但是要想让人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多实践,而且要反复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真实有效,做到实事求是。

“注经”,莫若“注我”。

纸上得来终觉浅来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整句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亲。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相关文章

蝉鸣空桑林_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打一动物

解释: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

人民日报青春金句摘抄(人民日报金句摘抄)

韶华似水、青春易逝。在时光无情地冲刷下,唯有感动才不会随之泯灭。——题记 这些年,树木葱茏,镌刻下我们的欢声笑题记语;这些年,鸟语花香,洋溢着我们青春的活力;这些年,草长莺飞,传递着我们青春的梦想;这...

桃花源诗的翻译(桃花源诗节选翻译及原文)

桃花源诗的翻译(桃花源诗节选翻译及原文)

语出自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现在这句话指代某些历史盲,或者是讽刺宅在家里,不知外面世事的宅男宅女...

励志短句致自己奋斗_八个字激励短句

自己要随时告诉自己一定要能吃苦要奋斗,靠谁都靠不住,靠父母也不能靠一辈子,只有自己奋斗才能过上好生活,才不怕遇到困难,同时遇到困难也能自己解决。你可以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无论遇到什么困...

曾子烹彘的意思(曾子烹彘注释)

曾子烹彘意思是曾子杀猪,成语:杀彘教子。比喻做人一定要遵守诺言,言而有信。曾子杀彘讲述了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 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曾子杀彘”是则家喻户晓的故事,...

荔枝图序_荔枝图序译文及注释

【目的】《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