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泊浔阳望庐山_晚泊浔阳望庐山翻译
表现作者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热切向往之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开篇四句,诗人只用淡笔从悠然远望中略作点染,又借"都未逢"和"始见",表现自己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热切向往之情。结尾处,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馀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馀地。其中"空"字透出无限惋惜、惆怅。施补华《岘佣说诗》评这首诗"清空一气","最为高格","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王士稹《带经堂诗话》更赞叹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这正体现了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唐诗杂论·孟浩然》)
晚泊浔阳望庐山的诗人,他的感情是深沉而激荡的。站在浔阳江畔,眺望庐山的壮丽景色,他心中涌起一种敬畏和敬仰之情。庐山高耸入云,巍峨壮丽,让他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同时,他也感受到庐山的灵气和神秘,仿佛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使读者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晚泊浔阳望庐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
该诗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以空灵之笔来写内在的情。整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被叹为“天籁”之作。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