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咏蝉诗(骆宾王咏蝉诗意)
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因上书议论政事。触忤皇后武则天,被诬以赃罪,下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秋天的知了在树林间无休元止地呜叫着,好像有多少冤屈要倾诉。而诗人正如当年南冠的钟仪,被关在牢狱之中。诗人忧心深重,愤懑难解,加上这秋蝉对着他悲鸣,使他不能忍受。为什么秋季露重风多,寒蝉已不能远飞,其呜叫声也比夏日虚弱许多。骆宾王以蝉自喻——他自己在狱无翼难飞,有口难言,有冤难申。没有人相信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象征;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清白无辜。
朗读: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解释:
深秋天寒,蝉声逐渐稀少,
带来了我这囚徒的愁绪。
青丝少年读诗,
却似那老年人班的哀怨衰老。
在烟雨中,翅薄难以飞翔,
风声渐大,枝头难留。
有谁能知道我的忠诚,
又有谁能用这一片冰心守候这漫漫长夜呢。
诗人的“咏蝉”,是在狱中听到蝉在树上的鸣唱,触景生情,巧妙地用“咏蝉"抒发情怀。以蝉咏人,以人咏蝉。
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思,回味久远的深意,悠国悠民的无私无奈无畏,忘我的情怀……
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