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点)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被称为“诗圣”.另一方面杜甫的诗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可以说李白是偏向于浪漫,而杜甫偏向于写实.他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深.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早已成为杜甫诗歌风格的定评。
“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是指杜甫诗中经常表出一种时代强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
杜甫一生创作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与壮游(公元 712年至745 年,0至34 岁),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代表作《望岳》。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746年至755 年,35 岁至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代表作《兵车行》。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公元 756年至759 年,45 岁至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等。
四、漂泊西南(公元 760年至770 年,49 岁至59 岁),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江汉》《登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