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水上琵琶声_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问题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句,就是一句普普通通的陈述句,不含任何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里面的句子。原句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此句的意思是:忽然听到湖面上传来弹奏琵琶的声音。从句意来看,就是一句平铺直叙的叙事。
3、基于以上两点介绍,可知“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句,不含任何修辞手法。
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急雨,小弦的声音就像窃窃私语。作者都是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
第一次弹奏在第一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时间,秋风萧瑟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浔阳江头,交代了背景,送别朋友,自古多情伤离别,再加上无管弦,更加寂寞萧瑟。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一个“惨”字点出了离别的无限凄凉,而景色的寂寞惆怅和主人的感伤融为一体。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暗写琵琶声的艺术魅力。
第二次弹奏在第二部分,琵琶女出场:“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寻声暗问”写出了诗人当时好奇而又急切的心理,“琵琶声停”表明琵琶女已经听到了来人的询问,“欲语迟”和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内心犹豫的复杂心理:身世浮沉,沦落天涯,往事如烟,这一切使她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但是诗人“移船相近邀相见”,诗人盛情难却,琵琶女最终还是决定出场了。此处对琵琶女的描写,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带来许多悬念。
第三次弹奏在第五部分:“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的诉说,又反过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同病相怜的她又一次拨动琵琶的时候,情感更加浓郁,“凄凄不似向前声”,琵琶声更加凄苦感人,这也使诗人再也忍不住,于是涕泪横流,青衫湿透。
妙处:
1、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使音节悦耳动听,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