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翻译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剪烛的目的是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该句出自《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一说友人)的复信。此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全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古代夜里照明用腊烛,志趣相投的人彻夜长谈有说不完的话,一截烛芯燃尽相谈还是意犹未尽,所以要及时剪掉燃尽的烛芯以防腊烛熄灭。
首先,“西窗”与诗人写作的地点和时间有关,更有利于传达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与孤独之感。
“西窗剪烛”,则进一步体现了诗人与妻子的秉烛长谈。长夜漫漫,西窗话雨,充满了“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温情与浪漫。而这些,都是诗人此刻独对西窗,对于未来重逢的设想与憧憬,更加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忧愁与孤寂。
“西窗”与古代诗词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有关,更有利于渲染诗人独居异地的凄凉之感。
“西窗”既有写实的客观性,又有诗人传情达意的主观性。较令人动容和虐心的地方,诗人写下这份“西窗剪烛”的诗情画意之时,却不知远在长安的妻子已经病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终究成为了李商隐一生未了的遗憾。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