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赏月的寓意和象征
中秋节赏月的寓意是:期盼团圆、庆祝丰收
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看作是团圆的象征,所以,也叫八月十五为团圆日。从古至今,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描述“悲喜交加”,客居他乡的游子,更多的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朝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从故乡明》、宋人王安石的《春暖花开》、王安石的《春暖花开》等诗,都是千古绝唱。
扩展资料:
中秋赏月由来已久,大约在日本的奈良~平安年代(公元710~1191年,中国唐、宋朝时期)作为中国的宫廷行事流传到了日本。
过去,在中秋节一个月之后的旧历9月13日,还有“十三夜”、“后之月”的庆典活动。有这么一种说法,赏月应当赏两回,不能只赏一次。当然“十三夜”的风俗只是日本的做法,中国没有。
赏月是依据“旧历”进行的仪式,而“旧历” 根据月亮的满亏赢缺来决定日历,与现代的日历大不相同,赏月的日子也随年份不同而有所变化。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中秋赏月,是指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传说嫦娥为保丹药不落入恶人之手,误食后升天奔月,恰值农历八月十五,其夫后羿和百姓因思念她,而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盼其归来。历史中,上古时代,在山东潍坊地区的确存在“嫦娥”一人,她嫁归当时首领——寒促,史学家称这一事件相当于“奔寒、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