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_韩非子五蠹原文及翻译守株待兔
《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推理事实切中肯綮。 五蠹,就是五种蛀虫。这是指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刺客)、患御者(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商人和手工业者),是五种危害国家的人(即侵蚀国家的蛀虫)。
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没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或为国家效力,对社会无利而有害。就像蛀木的蠹虫,应该坚决清除。 本文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论述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提出“仁之不可以为治”,而要以农战为立国根本。本文阐述去除五蠹,中农尚武,以法治国。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理论根据。 以后,商鞅变法成功,以战去战,以杀去杀的法家思想在秦国确立。
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是适合时宜的。
但在始皇帝治国中,出现了焚书坑儒事件,就成为一种极端压制人民的政治思想
《韩非子·五蠧》中可以浓缩为一个成语的寓言故事就是: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出自《韩非子》中的“五蠹”篇。该篇故事中有一位农夫,他就是守株待兔的代表人物。这位农夫发现有只兔子总是经过他家的菜园子,于是他就用绳子将一棵树固定在兔子常经过的路线上,等兔子经过时就抓住它。但是,他只关注那一棵树,没有发现其他野兔也常常出现在菜园子中,在没有捉到兔子的情况下,他也没种菜。而等到收成时他仍然一无所获,他的邻居们都愚弄他是一种守株待兔的人。
这个成语的音读为“shǒu zhū dài tù”,其中“守株”读作“shǒu zhū”,“待兔”读作“dài tù”,平仄为平平仄平仄。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读作wǔ dù,其中“五蠹”指的是五种害虫,比喻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人。
这篇文章告诫人们不能像蠹虫一样只守株待兔,而应该积极进取,不断探寻新的机会和发展。
它的精神仍然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1 选自「韩非子」的「五蠹」
2 「五蠹」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并阐述了这个故事的道理。
3 由于「蠹」的读音为"dù",因此「五蠹」的正确音读应为"wǔ dù"。
五蠹,读wu dù,是形声字,本意指蛀蚀器物的虫子。引申比喻祸害国民的人和事。《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读音《 hán fēi zǐ · wǔ dù》。
《韩非子·五蠹》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韩非创作的一篇 散文 。
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
1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应该读“dù”,即“蠹”字的第四声。
2 这个结论可以从字形和文献记载中得到确认。
3 延伸内容可以是其他字的读音和字形解析,以及古代汉语的语音规律和发展历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