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_李治谥号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人。金元时期的数学家、诗人。金正大末进士,辟知钧州。金亡北渡后,流落忻崞间,常与元好问唱和,世称“元李”。晚家封龙山(今河北省元氏县)下,隐居讲学。元世祖至元初,以翰林学士召,就职期月,以老病辞归。能诗词,有《敬斋集》,今有考订之作《敬斋古今黈》40卷传世。另著有《测圆海镜》12卷(1248年)、《益古演段》3卷(1259年)、《泛说》40卷、《壁书丛削》12卷。李冶在数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天元术(设未知数并列方程的方法),用以研究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和旁切圆的性质。与杨辉、秦九韶、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嫡子,母亲是长孙皇后,生于公元628年,在兄弟中排行老九。唐太宗为其取名李治,乳名雉奴,字为善。唐高宗李治为政前期颇有政绩,他遵循唐太宗的政策,延续贞观之风,国泰民安,创“永徽之治”。
但是后期因为他经常头晕目眩,甚至严重到不能处理政务的情况。最终野心勃勃的武则天,趁机干政,并渐渐将国家大权掌握在手中。
当唐高宗下令称天王,武则天为天后,二圣并存之时,实际上李治已经不能在压制武则天了。
他本身就病重,后来又经历泰山封禅等大事,身体情况每况日下。终于在永淳二年在贞观殿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李治去世后上谥号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后改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葬乾陵。
皇太子在李治灵柩前继位,但是后来的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有野心有手段的武则天,最终废了皇帝,自己称帝建国周,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时代。
李治(雉奴,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出生于长安(今西安),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
649年,李治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同时宠幸武则天,在其末年时,重病缠身,遂使武则天逐渐掌握政权。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年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后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治,唐太宗李世明第九子。后继位为皇帝即唐高宗
李治被唐太宗立为太子,最后做了皇帝,是为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