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荔枝三百颗典故(日啖荔枝三百颗原诗)
这是苏轼《惠州一绝 / 食荔枝》中的诗句。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诗句,虽然几乎大部分人不知道前面两句,但是爱吃荔枝的人都会吟诵后面两句。然而在苏轼这首《惠州一绝 /食荔枝》中,“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日啖"和“三百颗”原本并不是这意思。
那么,诗中"日啖"和“三百颗”的原话是什么意思呢?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在岭南广东一般都世称苏东坡。晚年苏轼在年幼的宋哲宗(年号绍圣)即位后被幕后新党打压,经多次贬职来到岭南(今广东惠州)。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在诗中对荔枝喜爱表达极尽赞美之词。唐代杨贵妃更是因喜好吃荔枝,命人从岭南运送荔枝到宫中不知累死多少匹马,可见荔枝从古至今都受人喜好。
但经常吃荔枝的都知道,荔枝虽是食疗佳品,但荔枝性热(广东人说热气),多食易上火。看着苏轼吃的兴致勃勃停不下来,本地老百姓就用本地既像粤语又像客家话的方言对苏轼说道:“大人,一啖荔枝三把火哦!“(意思是一口荔枝三把火)
当时苏轼年近六旬,对一千年前的人来说是将近古稀之年,当地人觉得苏轼一老人家吃那么多荔枝热气,对身体不好,劝说苏轼少吃点,所以才跟他说:一口荔枝三把火。苏轼一四川人当然不能完全听懂当地方言,当时也没翻译。苏轼一知半解听完点点头,误以为老百姓在夸他好胃口、能吃。
"日啖荔枝三百颗"是苏轼在《惠州一绝 / 食荔枝》中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岭南(今广东)的深深热爱。这句诗的背景是苏轼在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贬谪至岭南,不再担任公务。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甚至对于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他都爱得那样执着。因此,“日啖荔枝三百颗”并非真的每天吃那么多荔枝,而是用了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他对岭南风土人情的喜爱。
同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诗也反映了苏东坡内心的两难心境:他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这也展现了他对岭南的复杂情感。
苏东坡被贬恵州,留下了千古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广府有句俗语:"一啖荔枝三把火"。
有人认为,广府俗语:"一啖荔枝三把火",源自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因为"一"和"日"谐音,"三把火"和"三百颗"谐音。粤语许多词语源自古汉语,广东人就把"日啖荔枝三百颗"听作"一啖荔枝三把火”。由此流传开来。
也有人说:当年苏东坡被流放到广东,在惠州见荔枝好吃,就在哪里猛吃。一农妇见了,便和他说:“一啖荔枝三把火”,意思是让他少吃点。但他的粤语不好,居然听成:“日啖荔枝三百颗”。且觉得很有诗意,就把这句话写进他的诗里。
究竟是:"一啖荔枝三把火",源自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还是广府俗语:“一啖荔枝三把火”成就了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千古名句的?已经成为粤语研究的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