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的《春望》,此诗是杜甫作于安史之乱时。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是“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大事件,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攻占北京长安。出处是唐朝大作家杜甫写作的《春望》。
扩展资料:
春望的主题思想
唐高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举兵叛唐。第二年六月,反贼攻占潼关,唐高宗急匆匆逃到四川。七月,皇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甘肃)称帝,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知道消息,将要亲属安装在都州,只身一人投靠肃宗官府,结果悲剧在中途被反贼虏获,解送至北京长安,后因官衔低贱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置身沦陷区的杜甫亲眼看到了长安城一片低迷零落的景色,五味杂陈,便写出了这首传颂千载的名作。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白话文翻译是国家失陷只能山河依旧,春天的市区里杂草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