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论_晁错论怎么读
《晁错论》为苏轼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写就并呈与朝廷的文章之一。
《晁错论》的具体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本文写于宋仁宗嘉佑五年,是在制科考试前所上二十五篇《进论》之一;另一种说法认为该作品写于嘉祐六年,是苏轼在制科考试中的一篇应试文章。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主要讲述了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谋反,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全篇文章由虚而实,由实而气势滔滔,由气势滔滔而渐渐平缓,把舒缓与紧凑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苏轼的《晁错论》创作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当时苏轼被贬至杭州通判任上。该文是苏轼为了规劝宋神宗重用人才、慎行赏罚,从而缓和社会矛盾而作。
他认为,汉景帝时期的晁错提出削藩策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并非因为策略本身有误,而是因为时机不当、皇帝不察、谗言四起、自身不谨等原因所致。因此,他借此劝诫宋神宗,希望能够引起他的警醒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