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欧阳修_蝶恋花欧阳修古诗
这首诗写了杏花深处的几座茅屋,唱歌的黄鹂鸟,风起杏花翩翩起舞,随风飞入邻家。表达了作者对杏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词人先由内感时间和生命的流逝:“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转移到外化时间和生命的流逝:“朱颜瘦”、“青芜”和“堤上柳”。通过外化,用自然规律这一无法辩驳的事实作证内感的正确性,解析新愁源于不断流逝的时间和逐渐苍老的生命,悲伤,忧愁之情溢于言表。
关于蝶恋花欧阳修背景时间:明道元年(1032)
蝶恋花,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以南唐冯延巳《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一作晏殊词)为正体,此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另有变体二种。代表作有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苏轼《蝶恋花·春景》等。
此词为明道元年(1032)春,欧公与友人梅尧臣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词中伤时惜别,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
欧阳修四岁而孤,从小是个苦命的孩子,生于贫寒家庭的他,历经挫折,坚韧不拔而方能入京作官,希望可以一展抱负。然命运多舛,他却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出京当了一个小官。
在他另一篇《伶官传序》中,在他“满招损,谦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痛切总结中,有他“兼济天下”的抱负。他是一个满腹经纶、志存高远、心忧天下的人才,然而他却没有机会,空余惆怅和伤痛。
历经变动,壮志难酬的他肯定有怨、有恨、有苦,有悲,那种孤独、伤感和文中寂寞的女主人公神韵相合。与其说本词写的是闺怨,倒不如认为欧先生一首《蝶恋花》借独居深院的女子来表达自己被抛弃的怨、恨、伤、悲。
在这样的基础上,“雨横风狂”似乎象征着政治斗争的肆虐、无穷,而“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似乎是倾诉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可奈何。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女子闺怨的词,创作时间难以考证,就是作者是谁也难以确定。此词在欧阳修的《六一词》和冯延巳的《阳春集》里都有收录,词牌名分别为“蝶恋花”和“鹊踏枝”。李清照认为是欧阳修所作,她的《临江仙》词序云:“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引用时则是作为冯延巳的作品。在词的发展史上,宋初词风承南唐,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欧与冯俱仕至宰执,政治地位与文化素养基本相似。因此他们两人的词风大同小异,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就像这首词,就很难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