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夜无月_何夜无月全诗
语出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原句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思是,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处没有竹子柏树?只是少像我们这样清闲无事的人罢了。月夜处处有,有了人欣赏才有美,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
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完整一句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寓意: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含蓄,且微妙而复杂:漫步月下欣赏夜景的欣喜和悠闲,贬职的悲凉,人生的感概均包含于其中。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呢,只不过有时我们看不到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哪天晚上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夜晚每时每刻都是一幅全新的景象,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可能正是因为自己的祖上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让自己过上如此好的生活。才能更过得如此的清闲。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却没有人来自己的身边分享。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鉴赏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
“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
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
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
何夜无月,何处无月,但送友人的那一刻,月亮显得格外明亮,月光照亮了友人的身影,也照亮了送别的心。月下送别,是别有一番情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