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黄庭坚_清明黄庭坚古诗翻译
黄庭坚
qīng míng
清明
jiā jié qīng míng táo lǐ xiào,yě tián huāng zhǒng zhǐ shēng chóu。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léi jīng tiān dì lóng shé zhé,yǔ zú jiāo yuán cǎo mù róu。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rén qǐ jì yú jiāo qiè fù,shì gān fén sǐ bù gōng hóu。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xián yú qiān zǎi zhī shuí shì,mǎn yǎn péng hāo gòng yī qiū。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节时触景生情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中运用了很多对比,首联是“桃李欢笑”对“坟墓生愁”;颔联是“动物蛰伏”对“草木生长”;颈联是“无耻的乞食人”对比“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尾联诗人抒发感慨,无论是贤者还是愚人,最后都是黄土盖身。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表现出了消极虚无的思想,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社会不平的愤激。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