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朗读(蝉虞世南朗读节奏划分)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该诗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释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蝉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蝉》,传是虞世南感谢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名为《蝉》,却非简单机械的摹蝉,而是融入作者深刻的思考在其中,正因其巧妙的以形喻理,托物言志,令这首诗名扬千古,至今仍被无数人喜爱。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垂緌”指蝉的头部的触须,形状像古人颔下的帽带下垂的部分。清露:清澈而纯净的露水。流响:不间断的声音。疏桐:高大而稀疏的梧桐树。这两句写的是蝉的外部形状与自然习性。蝉用垂下的触角吸吮清澈的露水,声音从高大的梧桐树中传出来。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通过前面描写蝉的习性,转而写诗人对此的评论与感触。字面意思是说,蝉在高处,自然声音传得很远,诗人强调,这高亢的声音,不是借助秋风才有的力量。三四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认为,一个品行高尚,博学多识的人,无需其它外力的帮助,也不用受制于地位、权势,以及他人的褒扬,这就如同蝉在高高的树杈之上,其声自远。
虞世南的这首《蝉》,言辞洗练,托物言志,赋予其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蝉的习性,以传神之笔,对高洁的品质,自律的德行,博学的才华予以了高度的赞美。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指导作用,外界的影响再大,也不如个人的品质、内在的修炼来得更重要。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 “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蝉咏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赞美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